子宮內膜異位癥不疼需要治療嗎-為什么會導致慢性子宮內膜炎
文章來源:重慶送子鳥醫院 發布時間:2023-05-29
一般情況下,子宮內膜異位癥不疼是無需治療的,定期復診,觀察疾病發展狀況即可。不過對于有明顯癥狀者,則需積極進行相關的治療,縮小或消除病灶,減輕跟控制疼痛,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,引起相關的并發癥。那么子宮內膜異位癥有癥狀時應該如何治療呢?下面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吧。
1、藥物治療
該病可用來治療的藥物有孕激素類藥物、丹那唑等,其中前者可以與大劑量食用,使得月經停止,發生類似于妊娠一樣的反應。不過這種治療至少需持續6個月,才能使著異位的內膜停止活動,最后萎縮。而在該病當中,常用的孕激素類藥物包括普維拉、安宮黃體酮、己酸孕酮、內美通等。而丹那唑屬于雄激素的衍生物,雖然效果較好,但副作用較大。此外,患者還可以通過戈舍瑞林來治療,這種藥對于卵巢功能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,可以使其完全失去作用,從而達到治療該病的目的。
2、手術治療
該病治療的手術包括保留生育術、保留卵巢功能術、根治性術等,其中保留生育術,可將異位內膜的病灶切除或破壞掉,然后恢復子宮內膜正常的解剖結構,但是該手術復發率可達40%,所以建議術后盡早妊娠或使用相關藥物減少復發。保留卵巢功能術需將盆腔內的病灶與子宮切除掉,保留至少一側或者是部分卵巢。而根治性手術需將患者體內的異位內膜徹底清除掉,術后即使不補充雌激素,復發的可能性也很低。
總而言之,子宮內膜異位癥不疼的時候無需進行相關的治療,定期隨訪觀察即可。而對于有嚴重癥狀者,建議最好是及時通過上述介紹的多種方法來治療,去除掉相關病灶。經治療之后,除了根治性手術之外,其他治療的復發率較高,年復發率約為5%~20%,建議患者做好預防。
子宮內膜異位癥不疼需要治療嗎,為什么會導致慢性子宮內膜炎,怎么判斷有無子宮內膜炎,腹腔鏡能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嗎
慢性子宮內膜炎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宮腔內感染所致,這種疾病跟急性子宮內膜炎的致病原有所不同,可以分為外源性病原體與內源性病原體兩種。其中外源性的主要是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,如支原體、淋病妊娠菌等,內源性的病原體主要來自于積聚在陰道內的微生物,如大腸埃希菌、消化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等。這些病原體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,下面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吧。
一般慢性子宮內膜炎病原體感染的途徑包括延伸直到粘膜上行、經淋巴系統蔓延、血液循環、直接蔓延等,其中沿著生殖道粘膜上行使非妊娠期非產褥期主要的感染途徑,經淋巴系統蔓延是產褥感染、流產后、放置宮內節育器后感染的主要途徑。經血液循環是結核菌感染的主要途徑,科室的病原體從身體其他部位經血循環感染子宮內膜。直接蔓延主要指的是腹腔內其他器官感染后,直接蔓延到子宮內膜的內生殖器當中的一種途徑。
此外要了解的是,雌激素能調節升級的泌尿系統當中的一些抗微生物肽含量,從而抵抗細菌與真菌感染。不過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者來說,常常需要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,而這種治療可使得人體產生一個低激素狀態,導致機體抵抗細菌與真菌的能力下降,然后增加該病發生的幾率。
以上就是慢性子宮內膜炎引起的原因,引起該病的原因較多,建議平時多注意預防,盡量降低其發生的幾率,減輕對子宮內膜的損害。而對于已患病者,則應進行以抗菌藥為主的治療,必要時需進行手術治療。一般治療時需注意根據經驗,選擇廣譜抗菌藥覆蓋可能的病原體,同時要注意的是,一旦確診該病就需立即開始治療,及時合理應用抗菌藥治療與遠期預后直接相關。
有無子宮內膜炎通常可以通過陰道不規則出血、下腹痛、輕度發熱、白帶增加、下腹墜脹或者是月經不規律等多種癥狀判斷出來。不過對于癥狀不明顯者,若懷疑該病,建議結合多方面的檢查明確病情。那么可明確有無子宮內膜炎的檢查究竟有哪些呢?下面就給大家具體地介紹一下吧。
1、腹部體格檢查
腹部體格檢查可判斷患者發病是否有反跳痛、壓痛等癥狀,然后幫助判斷是否存在腹膜炎等疾病。
2、超聲檢查
超聲檢查需在月經干凈后3~7天內進行,檢查前需要將膀胱排空。一般對于性生活者首選進腹超聲或者是精致超三維超聲,無特殊要求者可選擇經陰道三維超聲。而在超聲檢查當中,患上該病的人患有子宮內膜回聲不均等現象,同時還可了解患者積液、占位包塊等是否存在。
3、實驗室檢查
子宮內膜實驗室檢查的項目較多,包括C反應蛋白、陰道分泌物、紅細胞沉降率、內分泌激素測定、血常規等。其中C反應蛋白表現為升高,陰道分泌物有白細胞增多,紅細胞成交率表現為增快。內分泌激素測定可排除其他因素所導致的不孕,如排卵障礙等。而血常規可對炎癥標準以及白細胞計數進行檢測,檢測結果若顯示提高,那么則存在感染。
通過以上多種方法,就可以判斷是否存在子宮內膜炎。通過這些方法明確判斷出來之后,患病者就需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,選擇相應的抗感染藥物,去除體內的病原體,改善體征。而該病常用的抗感染藥物包括頭孢硫脒、羅紅霉素、阿奇霉素、青霉素、頭孢克洛等。不過對于存在粘膜下肌瘤或者是息肉的子宮內膜炎,一般建議通過手術來治療。
通常來講,腹腔鏡是可以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。這種方法不僅是目前國際上,公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最佳的方法,而且也是確診肝病的金標準,可以直接觀察到患者盆腔各個部位,并發現早期病變。那么除了腹腔鏡之外,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呢?下面就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吧。
1、超聲
超聲是診斷直腸異位癥,卵巢異位囊腫等重要的方法,能確定因為囊腫的具體部位、大小、形狀,但是由于囊腫回聲的圖像無特異性,所以不能單純依靠該種檢查來確診。
2、磁共振成像
通過磁共振成像,可以直接了解患者病變的具體范圍、起源以及所侵犯的結構,并對病變進行正確的定位。同時該項檢查對軟組織的顯示能力較強,可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,了解盆腔病變與粘連等情況提供重要的價值。
3、CA125值測定
CA125在該病患者當中會有所升高,而且其陽性率也會隨著內膜異位癥區別的增加而上升。敏感性與特異性都很高,因此對于該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。同時該項的檢測還可以監測子宮內膜異癥治療的效果,并作為一種腫瘤相關抗原,幫助診斷卵巢上皮性癌。
4、盆腔CT
盆腔CT對于該病的診斷價值跟超聲差不多,但是費用較為昂貴,有條件者可使用該項檢查確診該病。
從上可知,腹腔鏡可以確診子宮內膜異癥。確診子宮內膜異位癥之后,患病者就需進行手術或藥物方面的治療,盡可能將病灶縮小,減輕疼痛。一般該病可用來治療的藥物有布洛芬、吲哚美辛、安宮黃體酮、普維拉等,手術包括根治性手術、保留卵巢功能術等,建議患病者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。